蘭考人民發揚焦裕祿精神,補強“精神之鈣”,筑牢“作風之基”,實實在在蹚出了一條脫貧攻堅之路
蘭考脫貧了!時間定格在2017年3月27日。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估并經河南省政府批準,蘭考縣成為河南省貧困退出機制建立后首個脫貧的貧困縣。
作為焦裕祿精神發源地,共和國歷史上很少有一個縣像蘭考這樣,匯聚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目光。然而,重重審視之下,一個沉重的疑問也一直縈繞在人們心頭,這么多年過去,“精神高地”為何依然處于“經濟洼地”?
2014年,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將蘭考作為聯系點,一年之內,兩次親赴蘭考指導工作。面對總書記囑托和全國人民期盼,蘭考縣委縣政府鄭重作出了“三年脫貧、七年小康”的承諾。
從焦裕祿時期治理“三害”,到改革開放后擺脫貧困,蘭考每一步前行,始終貫穿著一條紅線,那就是共產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脈相連。正是依靠這種血脈相連催生的焦裕祿精神,蘭考黨員干部補強“精神之鈣”,筑牢“作風之基”,帶領人民群眾,實實在在蹚出了一條脫貧攻堅之路。
戰勝貧困,共產黨人不變的初心
戰勝貧困,是共產黨人義不容辭的責任!54年前,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除三害”:風沙、鹽堿和內澇——這是他經過大量調查研究找到的蘭考貧困的主要原因。改革開放后,“三害”在蘭考成為歷史,但貧困仍然是壓在當地人民頭上的“一座大山”。2002年,蘭考被確定為國家級貧困縣,從“外出要飯”到“向國家要飯”,貧窮似乎成了蘭考人擺脫不了的標簽。
貧困難道真的不可戰勝?“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焦裕祿臨終前的這句話,代表了共產黨人向貧困斗爭到底的決心。2014年5月,蘭考縣委、縣政府作出“三年脫貧、七年小康”的莊嚴承諾。
貧困戶狀況千差萬別,蘭考縣針對不同原因、不同類型的貧困戶,因村因戶施策,制定了12項有針對性的具體幫扶政策。一個個脫貧故事在蘭考大地上不斷上演。貧困戶任杰通過種植溫室大棚蔬菜,年收入近7萬元,2015年實現脫貧,他所在的東邵一村,溫室大棚由2014年的9座,發展到如今的212座,全村脫貧。徐場村利用泡桐發展民族樂器,全村有樂器企業54家,銷售收入6000多萬元;夏武營村143個貧困戶中有135戶通過種植蔬菜脫貧;趙垛樓的哈密瓜種植等,也讓一批貧困戶脫了貧。
——群眾收入持續增加。2016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1124元和9943元,分別增長7.5%、9.6%,增速均居河南省直管縣第1位,比3年前分別增長10164元和4297元。
——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16年,蘭考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全縣完成生產總值257.6億元,增長9.4%,增速居河南省直管縣第2位。
——城鄉面貌顯著變化。在中心城區,成功創建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省級文明縣城、省級生態縣;在農村,115個貧困村全部硬化了村內主干道,實現了廣播電視戶戶通,城鄉公共服務差距進一步縮小。
蘭考的脫貧道路并不神奇,它是焦裕祿走過的路,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指出的共產黨人應該走的路——共產黨人始終不變的初心!
戰勝貧困,喚起萬千百姓加油干
曾幾何時,蘭考領導干部身上的干勁、闖勁越來越少,“有損焦裕祿精神發源地的形象”。蘭考老百姓“窮慣了”“熬疲了”,覺得蘭考“也就這個樣”。
“切實關心貧困群眾,帶領群眾艱苦奮斗,早日脫貧致富。”三年前習總書記的殷殷囑托,重新點燃了蘭考人的希望,更激蕩起蘭考決戰貧窮、改變命運的決心和干勁。有總書記的關心,有全國人民的關注,壓力、動力匯聚成了一股合力,在脫貧攻堅的苦干實干中,迸發出強大的內生動力。
蘭考脫貧的實踐,不僅喚醒了干部群眾骨子里的干勁,也錘煉了隊伍,整治了作風,蘭考全縣上下形成了“領導領著干,干部搶著干,群眾跟著干”的干事創業濃厚氛圍。
2014年起,蘭考從縣鄉兩級選派345名優秀后備干部,派駐到全縣115個貧困村,41歲的蘭考縣扶貧辦副主任孫貫星就是其中一員。在駐村前,孫貫星已經幾次動了辭職的念頭。然而,駐村扶貧完全改變了他的工作狀態。住到村里第一天,時值寒冬,有老百姓把自己的電褥子拿來給他們用,群眾的信任和期待讓孫貫星感動。孫貫星發現自己變了,變得越來越愿干事,越來越想和群眾在一起。孫貫星花了一個月時間調查,找準村里優勢,發展生態農牧,恢復村里水系,制定民俗旅游規劃,建立了50多人的裴寨在外精英人士群,發動能人的力量建設家鄉。在他的帶領下,昔日的軟弱渙散村最終成了蘭考縣的紅旗村,鄉村旅游也在豫東打出了名聲,2016年,裴寨村順利脫貧摘帽。
不敢干、不會干、不愿干曾是蘭考貧困群眾的“通病”,一些領導干部反映,扶貧難,難就難在了群眾“精神貧困”,總覺得看不到希望,提不起干勁,政府再努力也“扶不起來、拉不動”。
徐二排是堌陽鎮徐場村的一個老貧困戶,年輕時候還能出去打工賺錢,年紀越大身體越差,看病的錢都拿不出來。“越窮越沒勁”,徐二排不僅拒絕了村干部介紹的鎮上工作,也推掉了扶貧項目。“啥都不想奔,就想著日子混混過完就行了”。然而,看到村里一家家一戶戶做樂器賺了錢,二層小樓一棟棟拔地而起,徐二排著了急,開始琢磨起來賺錢的門道。徐二排瞄準了琴弦的市場空間,在村干部支持下南下揚州學習琴弦制作,回來后在政府的幫助下辦起了琴弦廠。兩年時間,徐二排蓋起了二層小樓,買上了小轎車。富裕起來的徐二排精神抖擻,“貧困不能怨天怨地怨政府,脫貧致富也是老百姓自己的事,現在黨的政策這么好,只要咱們心里轉過彎,往脫貧致富上使足勁,哪有過不上的好日子。”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委托第三方對蘭考縣脫貧進行的專項評估顯示,蘭考脫貧抽樣群眾認可度達98.96%。人民群眾內心深處改變面貌、擺脫貧窮的渴望一旦迸發出來,就會創造出驚人的能量,脫貧工作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力量。
越過了貧困的溝坎,蘭考的干部群眾并沒有松口氣,繃緊弦的蘭考人瞄向下一個目標:脫貧不是終點,小康才是方向。
戰勝貧困,煥發中國制度創新活力
54年前,在焦裕祿帶領下,秦寨百姓像“蠶吃桑葉”那樣,翻淤壓堿,戰勝鹽堿災害;趙垛樓群眾發揚沖天干勁,挖河排澇,戰勝了澇災;張莊村老少采取“扎針貼膏藥”的辦法,戰勝沙災。依靠社會主義制度的支撐,焦裕祿最終帶領群眾戰勝“三害”。今天,決戰貧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獨特優勢依然是共產黨人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打破思想禁錮,從群眾中找辦法,到外地學方法,蘭考在全國探索出了一系列扶貧、發展的創新之舉。
——圍繞“人”改。樹立了鮮明用人導向,評選表彰兩批共70名“駐村扶貧工作標兵”,用標兵示范作用引領脫貧攻堅工作。在鄉鎮黨委換屆中,提拔重用一線干部58名,其中39名是脫貧攻堅一線干部;5名優秀村黨支部書記進入鄉鎮黨委班子。
——圍繞“事”改。整合相關部門職能,成立縣委縣政府督查局,建立大督查機制,對重點工作實行臺賬式管理、常態化督查。去年7月份至今,共開展各類督查3000余次,工作效能大幅提升。創新服務企業機制,成立企業服務中心,實行“局長+1”管理模式,全程代理入駐企業手續辦理。
——圍繞“錢”改。在全國率先探索出來“先撥付、后報賬、村決策、鄉統籌、縣監管”的扶貧資金分配使用方式,大大提升了扶貧資金使用的精準度;探索建立政府主導、金融支持、企業發展、風險保障“四位一體”的金融扶貧模式,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集中力量辦大事。蘭考把所有工作向脫貧攻堅聚焦,把各種資源向脫貧攻堅聚集,把各方力量向脫貧攻堅聚合,探索形成了“五輪驅動”“五級聯動”“一支隊伍”的工作機制,形成了人人關心扶貧、人人關注扶貧、人人支持扶貧的局面。
在解決“誰來扶”的問題上,蘭考實現了所有行政村駐村扶貧全覆蓋,從縣領導到普通黨員,都有各自聯系的貧困村、貧困戶,嚴格遵守“五天四夜”工作制,不脫貧不脫鉤,不拔窮根不撤隊伍;在解決“怎么扶”的問題上,做到村村有脫貧計劃,戶戶有脫貧措施;在解決“怎么退”的問題上,蘭考嚴格按照退出標準制定了工作規范和程序,并分別由不同部門牽頭抽調人員開展了多輪調查核實工作。
中央和省級一些具有很強針對性的“滴灌式”創新舉措也密集出臺:河南省確定蘭考為改革發展和加強黨的建設綜合試驗示范縣,確定了蘭考“如期脫貧、同步小康、探路示范”的三大目標;今年1月,經國務院批復,蘭考縣成為首個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力爭為貧困縣域探索出一條可持續、可復制推廣的普惠金融發展之路。
道路拓展永無止境,制度完善永無止境。今天的蘭考,一場漂亮的脫貧攻堅戰,更讓蘭考干部群眾重新拾回了自信:蘭考不僅有能力在全國脫貧攻堅工作中立標桿、作示范,也有決心在小康路上做出新探索、形成好經驗。
(《新湘評論》2017年第1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