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一個十年,許多難忘的片段,當轉眼回頭望一遍,已經很遠;記那一個十年,仿佛無時不見面,今兒人又相見,記憶仍是暖……”每每吟唱著這首歌,腦海里會跳躍著許多情景,而我與《新湘評論》之間的那份緣分和情誼正如歌詞中所言,是那么的溫暖,令人回味!
與《新湘評論》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是2002年,我那時讀大二。一次在校期刊閱覽室無意間拿了一本《學習導報》(《新湘評論》的前身)隨便翻翻。當時,一下子就被刊中“洞庭蛙鼓”欄目兩篇言論深刻的思想、嚴謹的邏輯,犀利的語言所吸引。打那以后,我便每期都看“洞庭蛙鼓”欄目的文章,有時還將文中寫得好的詞句摘抄下來。即便是寒暑假在家時,也要父母親從他們學校辦公室將雜志帶回來給我看,生怕錯過了那上面的好文章。大四的時候,我開始嘗試寫時評言論。很幸運,寫的第一、二篇言論《草野之間辯得失》和《戴草帽是一種態度》分別被《長沙晚報》和《法制日報》采用刊發。我想,這應該得益于《學習導報》這位啟蒙老師的指導。
記得在湘潭市岳塘區易家灣鎮剛參加工作時,分配給我的一項任務就是每天分發報刊。這也成了我能第一時間拿到《學習導報》的“特權”。那年的雜志進行了改革創新,開通了網絡電子版,并面向社會征稿選登。我寫的《承諾更要踐諾》、《那棵酸棗樹》等7篇文章有幸被選登在電子版上。雜志社當年給我寄來的采用通知至今還珍藏著。因為我不是本地人,便住在鎮里面。夜晚面對著鳳形山,一杯清茶,一段音樂,在書桌前與我相伴的總有《學習導報》,刊中的卷首語、寧炬等文章總是給人以鼓舞和力量。
2005年4月,在區里組織的科級后備干部考試中,我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在組織的關心和培養下,后來調到了區委組織部工作。當時的部領導要求我們把《學習導報》當作工作指導書,不但要認真讀,還要結合工作思考。部里當時的政治學習很多時候就是拿《學習導報》作教材。2006年底,雜志社堅持走群眾路線,舉辦了一次讀者評刊活動。我積極參與了,后來還收到了雜志社寄來的一個制作精美,印有《學習導報》字樣的小計算器。從2007年1月開始,雜志就更名為現在的《新湘評論》了。
2008年8月的一個下午,我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頭傳來一個親切的聲音:“你是岳塘區團委的胡真同志吧,我是《新湘評論》的蔣方才。你投給我們的那篇文稿收到了,選題還不錯,但故事情節還要豐富點,語言也要活潑些,你仔細看看我們雜志的風格……”接到電話的我激動不已,當即就回辦公室去修改稿子。由于我的文字水平有限,雖然文章最終沒能被采用,但我依然記得蔣方才老師的鼓勵。
今年8月,我通過全省公開選調,從湘潭國家高新區板塘鄉考到了省委組織部,目前在黨員教育中心試用。前一陣子,在翻閱第21期《新湘評論》時,我偶然發現自己在鄉里工作時寫的一篇短文《巧解群眾工作方程》被轉載在“人民來信”欄目,頓感興奮不已,便打電話給總編室,感謝編輯老師的賞識和指導。之后,我到總編室當面請教。編委、總編室主任胡德池熱情地接待了我,跟我親切交流,并鼓勵我多學習、多思考、多寫作。我一定會銘記編輯老師的教誨,不斷提高自己。
十年,在人生旅途中是一段非常寶貴的時光。這十年,伴隨著《新湘評論》的不斷改革創新和發展壯大,我也從一名青春懵懂的大學生逐步成長為一名已成家立業的公務人員。感謝《新湘評論》,因為一路上有你,幫助我學習進步;因為一路上有你,我懂得酸甜苦辣都是生活的營養。相信今后有你的一直相伴,人生的道路會走得更堅實。
(作者單位:中共湖南省委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
|